当年受技术限制,头骨化石所蕴含的诸多谜团未能完全解开。直到近几年,随着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头骨化石准确的相貌复原才成为可能。
日前,论文《中国南方娅怀洞遗址晚更新世人类化石的面貌复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在线发表。相关研究对距今约1.6万年的广西娅怀洞遗址古人类头骨进行几何形态分析和三维面貌复原。
研究结果显示,娅怀洞遗址头骨在尺寸上大于现代女性头骨,其几何形态虽与现代男性和女性头骨有所重叠,但更趋近于女性特征,尤其是额骨部分更为隆起。
图为娅怀洞遗址头骨几何形态和对称性分析。来源: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还有一个遗址,见证了万年前古人类的生活智慧
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桂林南郊的独山,1965年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 1973年至1975年的首次发掘,确认了甑皮岩属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它在华南地区史前考古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综合已有的各种资料,基本可以推测,在距今12000年至7000年前,甑皮岩人过着丰富的渔猎采集生活。 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桂林地区就拥有富集的自然资源,适宜人类繁衍生息。
甑皮岩遗址,是目前中国万年陶器发现数量最多、最丰富的史前遗址,陶器年代可追溯至距今一万两千年至七千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傅宪国此前表示,在甑皮岩遗址的考古挖掘中,陶器与大量螺蛳壳堆积的出现时间基本同时或略晚。 陶器的出现很可能与古人类采集螺蛳、蚌作为烹饪食物相关。有专家认为,螺蛳生吃难以下咽,古人类将其装入陶器煮制,才能得到更美味的螺肉。
甑皮岩遗址出土的陶罐。欧惠兰 摄
广西考古持续出新
2023年6月至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柳州凤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距今四万至三万年墓葬、用火遗迹等大量文化遗存。这一发现为研究柳州乃至华南地区早期现代人起源与扩散提供了重要资料,对于探讨史前人类行为模式、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4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在桂林恭城牛路冲遗址确认了岭南地区最早的商代城址。这一突破性的发现,为研究华南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关键证据,填补了该地区历史研究的重要空白,让华南地区早期文明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图为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古城村牛路冲遗址现场。周利朔 摄
2024年11月,国际学术期刊《亚洲考古研究》发表了关于广西尖山遗址石制品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更新世后期华南地区石器文化的复杂性,为重新思考华南传统“砾石工业”的定义提供了新视角。
2025年初,广西合浦汉墓群与汉城遗址被列入国家首批重要大遗址清单,合浦县草鞋村汉至六朝遗址入围“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图为合浦汉墓群中出土来自印度金花球手链串饰。中新社记者 翟李强 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